30
2021-04
专家介绍
profile
李宏 教授
广州市精科生命科学研究院
类器官首席科学家
获得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4)、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等荣誉。
研究方向:
基于肿瘤类器官和pdx模型的个性化治疗
肿瘤药物敏感性和抗癌药物有效性的高通量分析与测试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研究
生物医学新方法和创新平台的研发与应用
李宏教授作为精科研究院类器官首席科学家、精科医检所医学总监,带领着精科类器官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努力,将精准治疗的意义落实在临床上,拯救肿瘤患者的生命,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希望。
常年从事肿瘤研究中时常接触到晚期肿瘤患者,让李教授深知,医学是一门遗憾的科学,尤其是在癌症的药物治疗上更是如此!是否有这样一种技术能帮助肿瘤患者更精准找到对症药物?
类器官技术带来肿瘤治疗新途径
当前类器官建模的技术局限
一般来说,肿瘤类器官培养从患者体内分离的新鲜肿瘤组织至少需要1cm³,主要是以手术切除标本为主。目前的流程是需要将肿瘤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消化成单个细胞,然后制成细胞悬液铺板到matrigel基质胶中进行培养,能够满足这样要求的组织消化量,也仅限于能够进行手术的肿瘤患者。
不过仅能把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培养成功会极大地限制类器官应用的适用人群与场景,所以李教授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微量组织建模。相比于手术组织和恶性积液(胸腹水)样本,穿刺样本、内镜活检样本以及脑脊液样本才是肿瘤类器官培养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在于这些样本所能获取的肿瘤细胞量都非常少。
攻坚克难掌握微量建模
★
pic.01
教授实验中
★
pic.02
肿瘤穿刺组织[1条]
★
pic.03
肿瘤内镜活检组织[1块]
后期类器官建模优化方向
谈及类器官培养的后期技术优化,李教授希望能将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的类器官培养成功,做到早期发现血液中的ctc并将ctc培养成类器官,对于患者预后判断、疗效评价和个体化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未来让更多的肿瘤患者从类器官这项技术中受益。
肿瘤类器官微量建模样本类型:
穿刺样本
肿瘤患者进行活检穿刺取样和诊断是目前的常规检验手段,病理检查才是疾病确诊的金标准,其他检查如血液生化、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手段,只能得到“疑似”“大概的结果”,穿刺检查具有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检查价值。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后,医生才能根据分型结果更好地指导用药治疗,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内镜活检样本
内镜组织活检主要是针对内镜检查,目前对于胃癌和肠癌诊断的金标准唯有通过内镜检查,配合影像学依据,最重要的是结合切取部分的病变组织找到恶性肿瘤细胞才能够诊断为恶性肿瘤。
脑脊液样本
早期临床直接取脑肿瘤组织活检作为检测脑转移的重要手段,这除了会带来创伤,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最经济、最合适的检测手段是进行脑脊液检测。